|
“ 滴答滴答,秒针在立在墙上的白色时钟里跳动,一间小房子的几个人为了等到那个时间点而忙碌着。离开播还有1分钟,再看一遍已经默诵了无数次的广播稿,调试设备、戴上耳机、屏气凝神……“凝结校园精华,捕捉时代精彩,这里是广西大学广播电台FM8695...”,人声通过广播电流传遍整片校区。
西大校园广播如突如其来的闯入者般,随着声波侵袭了我们的耳朵,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不是初见,而是阔别十年的重逢。十年之后,她究竟带着怎样的故事和梦想与我们相遇?今天团子君带你走进传说中的“8695”。
广西大学广播电台及校园广播简介:
作为校园中最重要的有声媒体之一,西大广播电台隶属于党委宣传部,并且在校广播电视中心老师的亲自指导下,西大电台终于决定克服阻隔再次“发声”了。时隔十年,再次回归,只为做得更好。
校园电台广播遍布全校
夹缝
在电台正式开播前,尽管电台成员忙里忙外做了许多准备,但在电台正式“发声”后,还是遇到了质疑和阻碍:设备故障引起音响噪声大、电台广播播放时间引起部分同学不满……当问到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时,台长杜汶昊回应:“投诉和质疑实在是难免的,众口难调,校园广播是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容忍他才能让他有成长的空间,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我们会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事实上,广播站为解决同学们投诉的问题,在背后做了许多努力。开学第一周,电台的设备出了问题,声音忽大忽小,遭到很多同学投诉,电台的所有成员便在同一时间到学校所有分布有音箱的地点监听,甚至上楼去亲自感受不同楼层的音质效果,只为把音效提升到最好。微博上时不时有同学反映广播问题,负责的成员就会马上私信询问,把问题具体化,尽早解决。“电台现阶段是在夹缝中发展,我们是夹缝中打不死的小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会迎难而上。”
新生
鲜为人知的西大广播电台,其实早已存在。如若不是上学期突然在校园中响起的歌声,引爆了校园舆论,广播电台也许还会沉寂,校园广播使西大广播电台又重回活力。
十年前的西大校园广播因政策因素,资金设备条件的限制以及种种原因,一直默默无闻。对于当时的老师与同学而言,做好西大校园广播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代人的梦想。直至十年后的今天,在校党委宣传部等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校园广播重回西大校园,陆续推出了几个栏目如《你好西大》、《青春点歌台》等,这是时代的发声,更是背负着老一辈梦想的再次启航。
传承
在团子君进行采访时,距离当天播放广播还有一个多小时,电台监制部负责调试设备的成员却已经早早守候在播控室里,调试设备了。“如果满分是十分,我绝对会给我们所有的成员打九点八分”,台长杜汶昊对电台里成员给予很高评价。这是因为,杜汶昊知道,平日里同学们听到的仅为一个小时的电台节目内容,却是电台成员的几天辛苦凝聚而成的:前期电台编辑部的海量搜集,还有现场播音部的抑扬顿挫和监制部的一丝不苟。 作为新生的校园广播第一代工作人员,杜汶昊感叹:“十年了,我们等的就是今天,传统的校园媒体都需要传承性,校园广播电台不仅传承着学子的梦想,更是传承一个学校的精神,我们是校园广播恢复的第一届成员,要把这根基打牢固。”
老师和成员一起调试设备
情怀
“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听到中央广播电台、凤凰电台,但西大校园广播电台,你只能在西大里听到。我们就是要做真正具有西大特色的电台。”
广播电台最大的特色就是“西大情怀”。广播节目内容来自于西大同学,受众群体亦是西大同学,西大校园广播是西大人的广播,表达西大人的态度。
台长杜汶昊比喻“就像鱼离不开水,电台也离不开听众,我们必须做最有情怀、最接地气的电台节目”。这也是他认为的在新媒体时代下,电台的生存发展之道。
“什么是情怀?就是当你毕业多年后回到西大,耳边响起的西大电台之声让你热泪盈眶,这就是情怀,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台长杜汶昊试音
“凝结校园精华,捕捉时代精彩”是西大校园电台的宗旨,为了做出更贴近同学生活、更吸引听众的节目,电台成员们通过微博和其他线下方式调查民意,在求精求细、剑走偏锋中不断创新。“校园广播目前是以《新闻直播车》、《青春点歌台》和《你好西大》等各类节目。在国庆之后还会开设新的节目”台长说道,“我们之后会设置线上的平台,与同学们会有更多的互动”。
这些思量,全是为了让这个可以寄托感情、表达自我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校园电台融入同学们的生活,走进西大学子的记忆里。
十年磨一剑,对于电台,这是一个转折期,一个蓄积力量的质变,决定再出发,他们秉持了的不仅有勇气,还有克服困难和顶着压力、努力前进的决心。让我们一起包容着她的成长,见证着她的全新蜕变吧。
团子君支招
如果同学们想联系广播站点歌和提建议,可以用微博搜索@广西大学广播电台FM8695,在微博下留言或者私信;或者在新闻大楼二楼的信箱留言。
图文:钟涓涓 罗钦文责任编辑:卢斐璇审核:韦芦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