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主办、中国矿业大学承办的“2015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和宣传部部长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主持,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蔡世华致欢迎辞。与会代表围绕“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组织与策划”、“高校媒体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化解”三个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蔡世华
一、重视新闻策划,做好高校形象的正面宣传
高校形象是高校的无形资产,是体现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形势下,高校宣传部门应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新闻规律,做好高校形象的正面宣传,提升高校软实力。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芮鸿岩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芮鸿岩指出,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借鉴新闻规律来策划工作,学会用新闻的眼光审视工作,依托新闻的平台来宣传、总结工作。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生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生阐释了新闻策划的重要意义,即策划能够充分挖掘新闻线索、扩大传播规模、突出主题。他提出,高校重大选题的新闻策划要注重几个原则,如可信原则、新鲜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接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回避几个误区,如避免新闻炒作、避免过度解读、避免过度包装;要抓住几个结合,如新闻价值与学校形象价值结合、深度与广度结合、校内事件与社会热点结合、专题策划与办学特色结合。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因势利导,通过新闻策划实现宣传效果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吴秀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吴秀霞认为,校内媒体要提升传播力、搜索力,实现校报与互联网终端的融合,实现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的统一。在塑造学校正面形象的过程中,要做好前期策划、后期推广和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增强与学生和老师的互动。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侯庆敏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侯庆敏从实际案例出发,强调高校新闻宣传必须加强新闻策划。首先,要兼顾不同媒体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和新媒体报道;其次,要做好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开启“消息+评论+组图+视频+学校主页大图”套餐模式;再次,要做好重要节庆日报道策划,形成专题,打造声势。
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丽伟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丽伟同样强调新闻策划是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途径,认为高校应密切关注校园中的典型人物、重大成果等,积极与媒体合作,进行重点策划和报道。同时,应扩大并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形成稳定的宣传联动和经验共享机制。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治中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治中从新闻传播规律的视角提出,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好新闻传播的五个环节和要素。一是传播者,要求高校建设好队伍;二是受众,要求高校深化调研,实现精准传播;三是渠道,要求拓展传播方式,实现全面覆盖;四是内容,要求创新且接地气;五是效果,要求高校追求浸润式的长期效果而非短期的鼓动效果。
《武汉大学报》社社长杨欣欣《武汉大学报》社社长杨欣欣认为,高校新闻宣传应主动转变文风,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是重策划,抓深度,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增强文化内涵,做好系列报道和新闻评论。二是改文风,讲故事,多做现场报道,多抓热点新闻,多讲生动故事,多提供简洁信息,多配发生动图片。
二、利用媒体融合,多渠道、全方位吸引受众
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在融媒体条件下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改进话语方式,讲好高校故事,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成为了本次研讨会上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孟昭学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孟昭学认为,高校宣传工作已经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内涵发展背景下,校园文化起到引领作用,意识形态宣传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师生对文化产品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校园文化发展模式由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升;校园文化宣传工作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融合。他强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仅要关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也要对校报等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深加工,形成多媒体互相配合,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模式。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程华东也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新格局,呈现新业态。新格局是指宣传思想工作形成了“大宣传”的工作体制、“整合型”的工作职能、“四全”的育人格局、“融合型”的工作队伍、“嵌入式”的工作机制。新业态是指宣传思想工作呈现功能整合态、方法聚合态和载体融合态。
思路决定出路。在新格局、新业态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只有拥抱新媒体、适应新媒体,活用互联网思维,才能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更上新台阶。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敏把“Media”(媒介)一词划分为五个单词来理解,即“Multiple(多样)”、“Efficient(高效)”、“Data(数据)、”“Interest(兴趣)”、“Associate(联合)”,认为媒体融合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多种渠道、高效传播、大数据支撑、受众思维和跨界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解超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解超提出,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产品,具有信息和社交服务两大属性。学校公众号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在提升标题亮度、坚持原创内容、选准发布时机、增强图文粘度等方面深入挖掘,成功打造出多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
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丁义浩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丁义浩认为,高校宣传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最大限度发挥融媒体的实际效应,实现内容多渠道、多样化、全方位传播;要提升技术水平,提升传播速度,实现弯道超车;要坚持内容为王,但也要扩展渠道,两者缺一不可;同时要创新模式,进行媒体转型,更加关注用户体验,根据受众接受习惯发布信息。
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倪松涛
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倪松涛提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一个融合的时代,既有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也有资讯和内容的交融。高校宣传部要融入微时代、融入大格局,协同校内校外资源、商业资本和外界平台,凝聚多方力量做好宣传工作。因此,在工作机制上,应加强校内各组织机构协同联动,搭建校外传播平台,内外联动,内宣和外宣合力,提升宣传效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衣永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衣永刚结合学校门户网站建设经验,提出高校网络建设要秉持服务型、学术性、文化性“三位一体”的原则;高校网络建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要结合高校的学科、资源和文化优势,通过网络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单泠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单泠认为,互联网虽然重要,但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受众人群,不能简单的把点击量、阅读数当成新闻宣传工作的评价标准。大学的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文化引领的主题,在现实主义导向和理想主义情怀之中寻找融合。在工作目标上,应兼顾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使命。
三、加强危机应对,完善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便捷、快速的特点为高校的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高校可以及时、迅速发布信息,多渠道与受众互动,实现信息全方位、多层次的覆盖。但新媒体快速、匿名、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同时加剧了信息传播的风险,负面消息、舆情危机一触即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危机应对能力,多方协作,把控风险。
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唐平秋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唐平秋用社会燃烧理论解释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生成机理和应对策略,认为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通常是由于高校内外部复杂环境、高校自身存在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燃烧物质”的积累,在网络推手、谣言散播、不利舆论等“助燃剂”催化下,在特定情势达到“点火温度”下引发而成。高校应加强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能力,提升自身建设管理水平,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锋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锋以美国校园枪杀事件等为案例,说明高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扩散性和复杂性。要应对和化解危机事件,应不断重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细化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完善网络舆情快速反应体系,优化对外新闻发布管理程序。即在危机发生前,准备好必要的机制保障和人力物力支持;在危机发生时,要敢于担当,绝不回避;在事件发生后,要学会借力,协同合作。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龚成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龚成则结合高校危机应对的具体案例,说明了高校应对危机事件舆情的几个关键举措:以人为本,迅速反应,讲清事实,及时传播,平衡情绪,联合媒体,事后观察。他认为在危机应对中,领导重视是王道,多方联动是关键。
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成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成认为,不论是新闻宣传,还是危机应对,高校宣传部门必须有阵地意识,守住阵地的同时,做好和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必须抓好队伍建设,优化人事分配制度,完善部门架构;必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明确划分责任,规范工作流程。
此外,泰山医学院等高校宣传部门负责人也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提出了见解。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媒体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应融入微时代、融入大格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文化引领的主题,做好思想理论教育、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和文化建设的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创新工作方法,运用好新型传播手段。本刊今年确立了“正视听、明学理”刊训,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本刊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这次举办研讨会,也是为了深化讨论,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今年适逢《中国高等教育》创刊50周年,近期还将围绕这一领域举办一系列相关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