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题招标】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2016年课题招标公告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研究院2016开放性课题招标公告(第二批)

为加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领域研究,再铸中国-东盟钻石十年辉煌成就,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东盟合作相关倡议,服务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依据《中国—东盟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国-东盟研究院网站cari.gxu.edu.cn重要公告栏),中国—东盟研究院、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八桂学者创新团队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广西大学财政金融研究中心,联合面向国内外科研人员公开招募研究团队从事相关课题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东盟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促进优质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营造包容差异、鼓励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氛围,进一步提升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出在国内及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标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真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中国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和广西大学区域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建设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推动广西大学人文社科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标志性成果支持。
二、招标数量和资助强度
本年度拟资助重大项目不超过5项,重点项目(含东盟研究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和应急重点项目20项)不超过40项,一般项目不超过40项(含应急项目20项),青年项目(含青年杰出人才培育计划项目)不超过20项。每个招标选题原则上只确定一项中标课题。资助强度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由评审专家建议确定,青年项目为1-5万元(青年杰出人才培育计划项目5万元),一般项目为3-5万元,重点项目为每项5 -10万元(东盟研究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10万元、应急重点项目10万元),重大项目为每项20-30万元。本批次不超过上述立项指标60%执行。
对于研究周期长、经费投入大的重大研究选题,如获中标,将根据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和中期成果完成质量,经专家评估合格后予以持续资助。
项目立项后拨付经费(重大项目预留出版经费5万元,重点项目预留出版经费4万元)的30%,中期检查(拟为2017年11月,具体以合同为准)通过后拨付总经费的30%,项目鉴定同意结项后拨付总经费的40%。
三、投标资格要求
1.项目负责人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公认的学术成就,社会责任感强,学风优良,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并担负科研组织指导职责,前期研究成果丰富。
校内申请人限中国-东盟研究院研究员(专职、兼职)、广西大学财政金融研究中心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八桂学者创新团队成员、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含申报表格所列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发展研究”学科群教学科研人员;中国-东盟研究院研究员(专职、兼职)优先。
校外申请人(含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不限资格,中国-东盟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广西大学财政金融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东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研究人员优先。
在读博士须提交博士生导师书面同意的证明文件。
申请一般项目或青年项目,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申请“青年杰出人才培育计划项目”须符合《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人员、科研团队考核计分与激励办法》(中国-东盟研究院网站cari.gxu.edu.cn重要公告栏)规定的申报条件。
申请重点项目,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必须是主持完成过或在研的省、部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申请“东盟研究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须符合《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人员、科研团队考核计分与激励办法》(中国-东盟研究院网站cari.gxu.edu.cn重要公告栏)规定的申报条件。
申请重大项目,应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是主持完成过或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负责人优先。
申请应急类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建议吸收实践部门专家参与或与实践部门组成联合课题组,课题立项时予以优先考虑。
2.项目负责人只能投标一个项目,且无在研中国—东盟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A、B、C三类,具体参阅中国—东盟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本次投标的其他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两个投标课题。鼓励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跨国别、跨行业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申报。
3.申请青年项目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青年项目申请人,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4.校外申请人(含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应该提供所在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国税和地税)、开户银行及账号等相关资料(复印并加盖与原件相符印鉴、单位公章)。如经费无需划转(在广西大学报销相关经费),则无需提供所在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国税和地税)、开户银行及账号等相关资料(复印并加盖与原件相符印鉴、单位公章)。
四、投标课题要求
1.本次投标须按照附件《申请书》的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写申报材料,文本要简洁、规范、清晰,不加附件。
2.投标者要熟知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前沿和动态,除必要的学术史梳理和综述外,应着重对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和他人研究成果做出分析评价,阐明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3.投标者须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相关前期研究成果,《申请书》要重点介绍研究团队近三年来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贡献、同行评价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情况。
4.投标者要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框架设计、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投标者创新的学术思想、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可能取得的突破。
5.项目完成时间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一般应在3年左右完成,部分研究任务艰巨、规模较大的课题可延期1年完成。应急研究项目优先受理申报,研究期限不超过1年,2017年6月前完成中期检查,须于2017年12月前完成全部研究任务。
    6.预期研究成果的规模和数量应科学合理,确保质量和学术水准,多出精品力作,避免重复出版;研究成果著作权属第一单位原则上须标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第二单位由课题主持人自行确定。版面格式无著作权单位标示的,作者简介须明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7.部分研究项目因经费使用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专项经费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配套经费(在签订课题立项合同时另行明确),发表、出版与本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申报成果奖励等,均应唯一标注,中文标注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专项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联合资助’(合同编号:      )”字样,英文标注为“Supported by Special Research Fund of  China-ASE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Teams  (Grant No.           )”。未唯一标注的,课题验收时不能作为项目成果。
8.《2016年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南》(见附件1)所列选题条目分范围性条目和具体题目两类。范围性条目只规定研究范围和方向,申请人要据此自行设计具体题目,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指向的申请不予受理和立项;依据具体题目申报的选题,应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方法和侧重点,题目的文字表述可做适当修改。只要符合项目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学科均鼓励申请人根据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包括重点课题)。自选课题与按项目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无论是按项目指南拟定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一般不加副标题。  
9.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且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的同一成果申请多家基金项目结项。2016年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本次招标项目申请人,须同时提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项目,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申请鉴定结项时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
五、结项要求
本次招标课题研究成果(论文、政策建议、专题报告和总研究报告)采用专家会议鉴定结项(涉密成果除外)。达到以下条件组合的研究项目,给予免鉴定结题,符合持续资助条件的,给予后期资助(低级别立项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达到高级别课题成果要求,给予后期研究经费资助)。
本批次资助项目中期检查前必须完成至少符合下列要求中的一项,并视项目立项级别在科研合同中做出不同约定集合:
1.科研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入选国家决策或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应用领域产生重大影响。(重大项目要求)
2.在广西大学公布的Ⅰ类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或1篇以上学术论文或Ⅱ类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或2篇以上学术论文。(重大项目要求)
3.科研成果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专家建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新华社内参、中央各部委办局内参、国务院组成部门编发内参,省级党委政府编发内参,或由上述部门(含内设政策研究室、政策法规部门、省级党委政策研究室、省级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出具采纳研究报告或政策建议(采纳证明、感谢信、其他相关证明材料)。(重点及重大项目要求)
4. 出版学术著作或已通过专家组鉴定的书稿。(重点及重大项目要求)
5. 科研成果得到省部级领导人批示,入选省级或行业决策或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应用领域产生重要影响。(重点项目要求)
6.在CSSCI排名前30%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或1篇以上学术论文。(重点项目要求)
7.在CSSCI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或2篇以上学术论文。(通用要求)
8.科研成果得到厅局级领导人批示,入选地厅级或行业决策或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应用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项目要求)
9.科研成果入选《中国-东盟研究成果要报》(一般项目要求)
10.通过专家组鉴定的研究报告。(通用要求)
重大项目中期检查前须完成1.2.3.之一,结项要求为增加4.7.10项。
重点项目中期检查前须完成1.2.3.5.6.之一,结项要求为增加4.7.10项。
一般项目或青年项目中期检查前须完成1.2.3.5.6.7.8.9之一,结项要求为增加7.10项。
六、具体时间安排
1.投标者按照申请项目类别填写申请书(招标课题指南所列选题均可申报为重点及以下各级别项目,重大项目选题为标注*号选题)。《申请书》一律用计算机填写,于2016年10月24日前(以邮戳时间为准)统一报送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102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报送的材料包括:
(1)审查合格的纸质《申请书》原件1份;
(2)每项《申请书》的电子文本1份(请用word文件格式制作),发送至邮箱:cari@gxu.edu.cn。
2.2016年11月,中国—东盟研究院组织专家完成项目评审。在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网站上公示一周,对无异议者下达立项通知书。
邮寄地址:广西南宁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102室,邮编:530004,收件人:廖玉环。电话0771-3234354。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10月11日


附件一:课题指南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八桂学者创新团队: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
教育部  创新团队: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

2016年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南

(一)理论经济

1.深化中国-东盟合作的主体功能区制度研究
2.东盟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研究
3.*东盟国家经济结构变动跟踪研究
4.*CAFTA升级版的衡量标准与动力机制研究
5.区域政策创新与中国-东盟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6.*人民币对东盟国家货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研究
7.东盟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研究
8.*新时期我国沿边开放的理论、外交战略调整与中国-东盟合作研究
9.东盟国家资本配置效率和通胀的关系研究
10.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公平、社会流动性和长期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11.东盟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12.中国-东盟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研究
13.*中国-东盟统一信用平台建设的理论研究
14.*中国-东盟货币体系稳定机制研究
15.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的合作机制与策略研究
16.基于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动态演绎的人民币东盟化的区域溢出效应
17.*汇率不确定条件下跨国公司资源配置及其基于中国-东盟合作的实证研究
18.人民币走进东盟的区域溢出效应分析
19.东盟区域经济增长中社会资本因素考察和驱动机制研究
20.中国-东盟跨境经济合作效应研究
21.东盟国家的多元经济结构研究
22.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东南亚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
23.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潜力及实现路径研究

(二)应用经济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
2.深化对东盟投资体制改革研究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
4.“一带一路”与口岸经济发展研究
5.“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际经济效应研究
6.*东盟国家文化经济政策研究
7.中国-东盟合作过程中重大生态安全风险识别、管控与应急处理研究
8.中国对东盟开放中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研究
9.中国-东盟合作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研究
10.中国-东盟产业合作与生态保护研究
11.深化对东盟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12.未来东盟国家劳动力供求总量及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13.我国文化对东盟贸易研究
14.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国际环境比较研究
15.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研究
16.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领域拓展研究
17.*广西(北部湾)战略支点建设的金融创新研究
18.北部湾经济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战略融合研究
19.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人民币东盟化影响因素
20.人民币东盟化进程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演绎研究
21.*CAFTA升级版的国别策略研究
22.*广西建设CAFTA升级版试验区条件约束与突破研究
23.推动中国-东盟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24.提高中国-东盟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25.中国-东盟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研究
26.CAFTA升级版背景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途径研究
27.推动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研究
28.外资金融机构在广西设立国际性或区域性管理总部、业务运营总部、后援服务中心可靠性研究
29.广西设立中国-东盟统一商品期货交割仓库可行性研究
30.中国-东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研究
31.中国-东盟跨境保险业务合作研究
32.东盟成员国金融体系考察比较研究
33.中-泰本币直接结算方式创新发展研究
34.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中国经济外交策略调整研究
35.东盟10国“垂直专业化引力指数”研究
36.中国与东盟国家股票市场波动性比较研究
37.中国在柬埔寨国际投资市场中的竞争力研究
38.基于中国-东盟价值链对接的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产业发展研究
39.*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的中国策略研究
40.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研究
41.中国-东盟税收竞争与合作研究
42.小型团队群体公民行为的前因及结果变量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43.延边综合金融改革与资本市场开放路径研究
44.*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融资机制研究
45.*海上丝绸之路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4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西发展机遇研究
47.*中国-东盟关系(系列)度量指数编制研究
48.*东盟金融风险指数编制研究
49.东盟金融体系稳定性研究
50.东盟国家金融现状及发展趋势与人民币走向东盟研究
51.面向东盟经济外交平台分工与协作研究
52. “一带一路”“核心区”与“支点区”建设研究
53. “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模式研究
54.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功能与效应预测研究
55.“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题研究
56. “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便利化问题研究
57. “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体系研究
58. “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机制研究
59. 我国对外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协调——以东盟国家为例
60.我国企业走向东盟的金融支撑研究
61.我国对东盟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62.通过对东盟国际转移消化国内过剩产能问题研究
63.当代国际税法的新议题与中国-东盟税收政策协调对策研究
64.“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现状、前景与战略研究
65.澜沧江-湄公河国际经济带区域合作战略与对策研究
66.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国家战略规划与风险防范研究

(三)国际问题研究

1.中国梦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中国-东盟关系研究
2.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善中国对东盟外交布局研究
3.*“10+8”框架下大国对东盟关系协调研究
4.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推进中国对东盟外交研究
5.中国-东盟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研究
6.*中国-东盟人文合作机制与框架研究
7.东盟贫富差距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8.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演变对中国-东盟关系影响研究
9.*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及基在中国-东盟合作领域的应用研究
10.中国-东盟“钻石十年”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研究
11.*21世纪国际发展援助及中国在东盟的角色研究
1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
13.中国-东盟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研究
14.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战略与对策研究
15.*中国-东盟、东盟成员国间领土争端问题研究
16.东盟一体化经济政策趋势与世界经济格局研究
17.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外交格局影响研究
18.美国经济政策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影响研究
19.美国“巧实力”与公共外交战略调整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影响研究
20.*东盟成员国的政治势力集团分析
21.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跨区域合作研究
22.中国-东盟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23.中国-东盟语言、文化、民族相关领域研究
24.中医药走向东盟战略研究
25.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与政治经济互动的理论研究
26.日本向东盟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进程及其对中国发展战略影响研究
27.中国-东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境合作研究
28.*东盟“后2015”计划与中国-东盟关系研究
29.拓展中国-东盟睦邻友好的策略研究
30.中国海洋外交战略与国际责任承担研究-以亚太区域为例
31.中国海洋外交战略与国际规则利用研究-以亚太区域为例
32.* “10+8”体系下的“8”对东盟关系研究
33.中国-东盟合作领域拓展与深化研究
34.基于亚太区域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建设研究
35.东盟国家产权保护制度研究
36.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中国-东盟关系研究
37.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互信的策略研究
38.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内涵研究
39.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机制研究
40.中国-东盟关系:以共同发展促共同安全
41.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关系研究
42.*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战略框架)研究
43.*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相关问题研究
44.*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研究
45.*延边综合金融改革试验区研究
46.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与东盟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47.建立健全中国-东盟成员国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研究
48.健全中国-东盟成员国政府应急管理的协同体系机制研究
49.我国对东盟国际话语体系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50.中国NGO走向东盟研究
51.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与维持和发展中国-东盟有关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研究
52.南海主权争端中的重大问题及我国应对策略研究
53. *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研究
54.中国“走出去”战略在东盟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55.东盟国家的革新开放与外交政策研究(分成员国)
56.东盟国家政党研究(分成员国)
57.世界各大国对东盟外交战略比较及我国相关对策研究
58.近代以来东盟地区国际关系研究
59.近代以来中国-东盟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与公共外交研究
60.东盟国家政教关系研究
61.东盟国家宗教与国际关系及公共外交作用研究
6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宗教关联研究
63.东盟国家非政府组织与宗教关系研究
64.南海岛礁争端与中国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65.东盟国家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四)历史学

1.东盟国家起源问题研究
2.*中国-东盟移民史研究
3.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在东盟传播研究
4.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交通与中国-东盟贸易变迁研究
5.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对东盟关系发展研究
6.琉球历史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
7.*中国-东盟成员国近代海权意识比较研究
8.近代中国-东盟关于领土和疆界问题谈判交涉研究
9.郑和下西洋(大帆船贸易)与中国-东盟关系演绎研究
10.*中越边境(海洋、陆地)历史问题研究
11.古代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
12.*南海、东海岛屿的外国史料(含地图)收集、整理与研究
13.近代以来主要东盟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道德问题研究
14.“二战”后美国与亚太关系的历史研究
15.*中国-东盟(含成员国)关系国别史研究
16.中国-东盟社会文化史与经济史关系研究
17.*丝绸之路(陆地、海上)与中国外交格局演绎研究
18.东盟成员国双边关系发展的演绎研究
19.中华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东盟关系影响的历史研究
20.历史上中华民族与东南亚(地区)民族冲突研究

(五)管理学

1.东盟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管理模式研究
2.亚太企业价值观管理与情感管理研究
3.CAFTA框架下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4.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战略研究
5.在华东盟非政府组织管理研究
6.中国-东盟公共安全协作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7.*中国-东盟信用基础数据统一平台研究
8.中国-东盟口岸管理体制研究
9.中国-东盟应急管理文化传统的演变与发展比较研究
10.*大数据时代的中国-东盟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研究
11.中国-东盟合作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12.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影响研究
13.*面向东盟的资本项目开放对人民币汇率与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14.人民币东盟化进程中外汇储备管理研究
15.中国-东盟支付清算市场创新与改革研究
16.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
17.中国-东盟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区域协作机制研究
18.中国-东盟海陆公共资源环境保护机制设计研究
19.*东盟国家亚热带生态资源分布、价值评估与战略持续利用研究
20.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环境绩效评估研究
21.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的民间商会研究
22.CAFTA背景下中国-东盟边境跨国地带合作开发模式与战略管理研究
23.东盟留学生培养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广西和云南高校的数据
24.中国-东盟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西部高校跨学科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对策研究——基于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建设经验的分析
25.中国-东盟陆路联通研究
2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广西角色定位研究
27.亚太国家海洋开发总体布局研究
28.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我国对东盟合作战略调整研究
29.*中国-东盟钻石十年、广西战略支点建设战略融合研究
30.中国与东盟企业跨国合作的关键成功因素及其绩效提升模式研究——以广西与东盟企业跨国合作为例
31.服务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战略与策略

(六)社会学

1.东盟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2.*东盟家族企业或利益集团相关问题研究
3.东盟国家社会分配差异对其家庭关系和家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4.*中国-东盟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5.中国-东盟非政府组织比较研究
6.中越生态文明教育的对比研究
7.中国-东盟民族缘源与民族文化演绎研究
8.东盟国家执政集团政治主张与社会矛盾比较研究
9.东盟国家非执政党(利益集团)政治主张与社会矛盾比较研究
10.开启中国-东盟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研究
11.开启中国-东盟信息港领域研究
12.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环境问题研究
13.东盟国家新媒体传播及渗透方式研究
14. 广西-东盟中医药产业智库建设研究

备注:招标课题指南所列选题均可申报为重点及以下各级别项目,重大项目选题为标注*号选题

人类学之滇
主编:何明    编辑:覃延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