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名讲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艰难尝试
文 | 庄沐杨
北京大学未名讲坛是一个北京大学校内学生社团“聆悟学社”所举办的品牌活动,社团于2008年成立。主要为校内外人员提供人文类主题讲座,结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为多样化思想的传播搭建平台,也为校内师生提供了数量众多的优秀讲座。
周瑞宇同学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2级本科生,事实上,支撑着像她一样的“讲坛人”坚持下来的,更多是一份兴趣和信念,也就是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

Q: “未名讲坛”社团的成立过程?
A: 讲坛成立于2008年12月21日,开坛第一讲是词人林夕作为嘉宾,主题是“逍遥过词海”。那是一场很轰动的讲座,校内校外来了特别多人,把二教203挤得水泄不通。那个时候讲坛还是学生会文化部下的一个品牌活动,后来渐渐有了自己的规模,讲坛的几位创立者就商量着单独成立一个社团,专心做讲座,通过北大这样一个优质的平台,让文化名人和北大学生以及更广大的社会听众有深层次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的社团聆悟学社,和它主办的未名讲坛。
Q: 社团成立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有哪些?
A: 可以说在北京各大高校的同类社团中,未名讲坛并不是成立得最早的,做讲座很出色的还有清华的时代论坛,他们一直都是学生会来运作,因此在规模上和正式程度上有很强的特点。这也是讲坛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把社团做得非常正式化?后来我们一致决定,让它在自由的环境下自然的发展,一方面要保证策划,完成高质量的讲座,另一方面也要给每一个讲坛人以发挥各自才能和热情的自由空间。
另外一个问题是,当讲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很多组织或者机构会主动来找我们做一些商业性较强的讲座,这并不是我们讲坛的初衷,我们也一直避免这样的现象,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好好把握的平衡点。
Q: 如今社团的规模如何?承办的活动影响范围有多大?
A: 如今讲坛的社团规模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算是很小的社团了,不过这样也让成员之间都能够深层次的交流。承办活动的影响范围在整个北京的同类组织中全是大的了,在豆瓣我们的同城活动经常能够在首页出现,我们的微博也是14万粉丝的关注度。只要是好活动,就会被疯转。听众多数来自校内,但很大一部分来自京城各大奇怪的五花八门的文艺青年圈儿。我们的活动也会有一些媒体来报道。
Q: 如何继续维持社团的发展?
A: 对于讲坛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它的初衷,就是提供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让文化名人和思想者能够与北大的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就现在的情形而言,高校要做到提供自由的言论平台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仍然会尽全力去坚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对的成员,找到更多有着独特想法的“讲坛人”。另外我们也会尽力把讲坛的影响力在微信和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上继续扩大。
Q: 对于社团本身而言,以办讲座作为主要活动有何影响?
A:做讲座能够把社团的知名度提高,因为听众的数量通常很多,来自校内外,因此未名讲坛的名字和我们举办的讲座在校内外都有不错的知名度。成员们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自己喜欢的作家、导演或者文化名人,有采访他们或者直接私下交流的机会,这也是讲坛对于讲坛人的小福利。
弊端的话,主要是现在的情势下,很多港台的文化人没有办法来到学校进行讲座,一旦我们申请他们的讲座,就会被学校注意到,学校考虑到很多方面,常常也把我们的活动毙掉,这种情况我们很无奈。

未名讲坛现场
Q: 对于校外受众来讲,进入北大听讲座是怎样的体验?
A: 我认为对于校外听众而言,进北大可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因为北大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在很多时候带有不一样的含义,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中国最高学府,在这里听讲座有一种庄严的感觉,或者对于另一些听众来说,北大是一个引领民主自由的精神象征,在这里听讲座会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期待。不过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讲座本身的内容和主讲人的讲述吧。
Q: 对于一些官方组织来讲,社团独立组织讲座的开放尺度如何把控?
A: 在高校里社团活动都是由共青团委员会统一管理的,所有社团的活动都需要团委来把关,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所有活动的否决权,所以总体来说社团独立组织讲座的开放尺度不是很高。
Q: 对于讲座合作方或主办方来讲,其利益指向有何特点?
A: 现在我们的合作方多数为各大出版社,因此他们常常会推一些近期出新书的作者来我们社团做讲座,其中有一些商业倾向,不过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出版社比如广西师范大学理想国,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有理。我们作为主办方也会尽力把活动的商业性降到最低,这也是我们的原则。
作为一个以举办人文类讲座的社团,未名讲坛一直在艰难中前行。讲坛提供的讲座大多是人文倾向的,间或遇上较为冷门或者不算名声大噪的主讲人,讲座上座率并不理想;而当主讲人是人尽皆知的大腕时,爆满的场面也屡见不鲜。即便如此,未名讲坛举办的讲座,其质量常常得到各界的称赞。相比于校内偶尔举办的其他主题讲座,包括纳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北大讲座”系列,未名讲坛持续、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讲座,确实为校内乃至校外许多“文艺青年”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
不过正如周瑞宇所言,由于官方的介入以及讲座内容的敏感程度等因素,有些活动往往还没开始宣传就已经被卡死,或者受到限制,无法邀请所有嘉宾到场,这些都是遗憾。但在妥协中,周瑞宇与未名讲坛依旧坚持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传统。相信“讲坛人”的付出与热爱,终会得到回报与铭记。
《吵Chaos》第五期关注大学教育,于4月1号正式发行
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围墙之内 / 重构围墙 / 推倒围墙。
我们将持续推送与大学相关的通识教育、性教育、英语教育等文章。
部分内容由于篇幅与成本问题未能刊发于杂志上,
将发布在新媒体。
感谢阅读。
点击「原文链接」了解更多关于本杂志的内容及购买信息 |